草本文化底蘊怎麼變成今天這樣?

想懂現在草本文化的 vibe,先把時間拉回1960 年代,美國嬉皮的年代。

那時一邊反越戰、一邊高喊「愛與和平」,草本被當成能讓人 chill 下來的天賜良藥。
當年著名音樂節,不只音樂嗨,場地上直接來個集體靈性體驗,整場都是 我們是非主流 的氛圍。
很多人覺得政府把草本列為非法超不公平,所以各種民權組織成立,開始推草本合法化,把它跟民權、反戰綁一起打包。



同時間在加勒比海的牙買加,雷鬼文化也正在發燒。
傳奇歌手 Bob Marley 用音樂把 抽一口、想一想、對抗不公 唱到大家心坎裡。
對他們來說,草本不只是草,更是反抗殖民和種族壓迫的精神象徵。

回到70–80 年代,嘻哈時代開始發芽 而90 年代,直接是黃金時期。
街頭文化對化學毒品這種硬藥說不,轉而擁抱更平易近人的草本。
Blunt捲一根mv裡面雕一根變成嘻哈日常 Dr. Dre 1992 年的《The Chronic》直接把草本學推到主流舞台,封面、歌詞全是有關於草本

「草本文化一直都在,只是以前在地下」



菸具形勢的轉變

走進老一輩草本玩家的房間,你可能會看到水菸管、陶瓷煙斗、泛黃的捲菸紙你會發現滿滿舊時代的浪漫。
那時講究近人的儀式感,朋友圍坐、點一支 joint、煙霧繚繞,像共享一場體驗。

到了 2020 年代近代,年輕人手上換成了精巧的蒸汽機電子蒸氣筆,甚至各種「無菸」科技產品。
隨身的筆像 USB 一樣小巧,啟動一下就能加熱草本濃縮物,產生細緻蒸氣,沒有嗆味、焦油少,順喉又不傷肺。
可以從市場預估數據看到,2024 年全球草本蒸氣器規模約 63 億美元,預估 2030 年飆到 147 億美元

傳統菸具的魅力在於那種手作與分享的氛圍,它需要時間、需要準備,甚至需要一點技術,像是每一場表演前都要準備練習一樣。
而現代新型產品的魅力,則是方便、安靜、低調,無論是一個人的放空時刻,還是人群中不想打擾別人的小時光,都能輕鬆切換。


你我可及的療癒日常

曾經何時只要提到抽草本,很多人腦中就是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的形象。
可是在現在,草本在不同面相已經有不同身分了,它正走進醫療、保健、甚至日常生活,變成一種療癒與保健文化。

科學研究的進步,草本 特別是CBD成分已經是有醫療證明能 用來緩解焦慮、幫助睡眠、改善情緒。
像澳洲 2020-2021 的一項大型臨床追蹤就發現,2,300 多名使用醫用草本的患者,在一年後生活品質明顯提升,焦慮、失眠、慢性疼痛等症狀都大幅減輕。

對那些傳統療法沒效的人來說,這是一線希望。
截至到目前,全球已經有將近 50 個國家開放醫療用途,涵蓋慢性疼痛、癲癇、PTSD 等多種病症。



除了嚴肅的醫療場景,草本也以 療癒產品 的姿態進入日常保健。
尤其是 CBD因為沒有精神活性、法律限制較少,被廣泛做成油滴劑、軟糖、膠囊等商品,主打放鬆神經、助眠、舒緩焦慮。
從2010年左右開始,全球掀起 CBD 風潮,銷售額從 2014 年的 1.08 億美元飆到 2022 年的 19 億美元,而且還在年年成長。
只要在醫療用合法國家,走進藥妝店、保健專櫃,草本成分的商品幾乎隨處可見。

生活中草本療癒文化的影子也越來越多,有人睡前滴幾滴 CBD 油替代安眠藥。
有人在焦慮發作時吃微劑量草本軟糖,讓心跳和情緒慢下來。
甚至有長輩貼草本止痛貼布,減緩關節痛。它
悄悄融入焦慮管理、睡眠輔助、情緒照護等日常,變成現代人自我保健工具。

講到紓壓,大家會想到瑜伽、精油、花草茶,冥想,
而現在,泡澡球、香氛滾珠、能量飲,只要加了草本成分,就能出現在社群網紅的野面上。
現代年輕人不再害羞談自己助眠小幫手,因為在新的語境下,草本被社群媒體推廣已經讓更多人接受度更高。



時代的融草本生活品味

現在是大社群媒體時代,草本早就不是什麼神祕的地下暗號了,現在社群平台上大家爭先恐後地分享自己綠色那一面。

有些人會在限動或貼文裡分享,怎麼把草本融進居家場景,簡約到位的陶瓷、玻璃、木質、金屬混搭,陽光斜照,畫面療癒到像雜誌。
也有人偏愛夜晚 vibe,陽台吹風、街邊閒坐、屋頂邊緣,放自己的專屬歌單,情緒沉下來的感覺。

平台上更是隨處可見草本美學或是時尚帳號,從綠意盎然的草本婚禮佈置,到波希米亞風的草本露營野餐,還有結合草本穿搭,想看什麼綠色資源查一下都找的到。


Justin Bieber smokes bong in photos after denying drug rumors

甚至在名人動態裡,也能看到這種氣氛。
像最近幾個月,小賈斯汀就在 IG 上傳了自己與朋友滑雪旅行時使用玻璃器具的照片,
引發粉絲討論,也把戶外 chill、好友共享這種即景帶進大眾視野,如果不論立場,畫面看起來就是很生活、很自然,毫不違和。
 



草本咖啡館(Cannabis Cafés)

如果說以前抽草本是關起門來的低調行為
那現在的草本咖啡館(Cannabis Cafés)就是把這一切帶出門、放進生活,甚至變成你週末的打卡行程。

這股風潮最早可以追溯到阿姆斯特丹早在1970年代,當地就已經合法開放咖啡店內部供應草本,發展出獨樹一格咖啡文化。
人們在昏黃燈光下點一杯黑咖啡、一根joint,談天說地、下棋、讀報紙,已經融入當地社交的重要一環。

這股風格也正式登陸美國。加州在2024年通過新法案,允許取得執照的店家經營 草本咖啡館,
店內可合法販售草本產品、供享用並提供餐飲與娛樂表演。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洛杉磯西好萊塢幾家網紅級場所,
白天提供融合THC的無酒精調飲,晚上變身為草本 lounge bar,現場有音樂表演、喜劇open mic,甚至草本品飲課程。

其實很多支持者認為,這樣的模式不只是潮流,更是下一波夜生活文化的重組。(例如現在很紅的早鳥DJ咖啡店)

 

一邊用餐一邊chill抽草本,取代過去那種高強度飲酒,高分貝夜店的消耗式娛樂方式。
草本社交場域變得更療癒、更多元,適合內向的人也適合派對仔,甚至吸引了不少原本對草本冷感的觀光客。




草本+正念

在一些合法的國家,已經把草本氛圍和身心練習直接整合。強調快節奏時代,如何透過草本慢下來。
像美國某些州或是線上課程,就出現了草本正念冥想課和瑜伽課,參加者會先來一點極低劑量的草本
(可能是一杯淡淡的 THC 茶飲,或是一小塊低劑量食用品),接著在老師引導下做冥想、呼吸練習、甚至溫和的瑜伽流。

這種微微的暖感和放鬆,據說能讓人更專注、更容易進入那種「身心合一」的狀態。
有人把它叫做 Ganja YogaCannabis Mindfulness,甚至有團體專門辦「草本輔助冥想 Circle」,大家圍成一圈、慢慢調整呼吸,像是在集體 reset 大腦。

社群上還能看到一堆標籤(#CannabisMeditation、#GanjaYoga),貼文內容多半是陽光灑進來的教室、微笑的同學、瑜伽墊邊上的小杯子,
整個 vibe 就是不追求多 high,而是用一點點草本,把進入當下這件事變得簡單,沉靜。



綠色價值 × 綠色文化

現在的千禧世代和 Z 世代,玩草本不只要好玩之外,有人更講求的是對地球友善。
環保+草本從新潮流從種植到消費,每一步都講究永續與可追溯。

有些農場品牌越來越多採用有機耕作、戶外日照種植,減少室內種植的高耗電與碳排,拒用化學農藥化肥保護土壤與生態,甚至推空瓶回收換折扣,讓循環成為習慣。
在包裝材質上傳統多層塑膠密封正被大麻纖維生物塑膠、可堆肥紙漿、回收海洋塑膠等取代。

除了玻璃濾嘴等可重複使用設計,還有 有機麻線火絨(Hemp Wick)近期的強勢回歸。
用天然麻纖維小繩代替打火機直接點草本,不只提升風味,還能大幅減少一次性塑膠打火機的消耗。

環保組織也重視溯源透明,於是「Seed-to-Sale」全程追蹤和區塊鏈驗證漸成標配,掃個 QR 碼就能看到產地、種植方式與檢驗證明。
連設計也走長壽路線,推出終身保固的煙具、可換電池的氣化器、用回收金屬與大麻纖維製作的配件與服飾,讓草本文化與永續時尚接軌。


舊式代斷裂與現代新生

草本文化也還正在翻新,將從以前的「叛逆符號」變成你我的生活日常。
它曾經被貼上污名、藏在地下,如今靠科學研究,網路重視,慢慢走到檯面上。

對現代這個世代所有人來說草本不再只是嬉皮或嘻哈 MV 裡的大捲菸,
而可以是助眠茶、靈感開關、週末聚會的 chill 話題,甚至是一種環保消費選擇。

雖然很多國家現在還受法規限制,但年輕人的想像已經和全球潮流接上線。
只要政策放寬,大家也能體驗這種自由又有質感的草本日常。